宫殿区-正宫、松鹤斋、万壑松风和东宫
正宫位于避暑山庄南部,是一组座北朝南,九进院落的宫殿,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年),改建于乾隆十九年(1754年),占地面积为20,800平方米。正宫是避暑山庄的主要宫殿,处理朝政的中心。按照中国封建皇朝的规范,故名正宫。它的主要建筑由南而北依次为丽正门、外午门、内午门(阅射门)、澹泊敬诚殿、四知书屋、十九间照房、烟波致爽门殿、烟波致爽殿、云山胜地楼、岫云门以及朝房、配殿、东所、西所、回廊、照房等组成,布局严整,擀朴淡雅,具有独特风格。
正宫现为避暑山庄博物馆。
丽正门→内午门→澹泊敬诚殿→四知书屋→烟波致爽殿→云山胜地 丽正门 既是避暑山庄的正门,也是正宫的正门,建于乾隆十九年(1754年)。它是个重台城门,有三个长方形拱门入口,重台上建有城阁三间。门前列石狮一对,左右立下马碑各一,迎面建有30米长的红照壁。布局规格严整,风格质朴秀丽,为避暑山庄的乾隆三十六景之首。
丽正,取自《易经》:“日月丽于天”,意思为光明正大的门。因我国的封建皇帝恍都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,故名其正门为丽正门。在我国历史上,元朝大都棗北京皇城的正门曾叫丽正门,明代改称正阳门。清帝乾隆将避暑山庄兼正宫的正门命名为丽正门,表明这里是同皇城一样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。丽正门前正中央门洞上方,镶有乾隆用汉、满、蒙、维、藏五种文字题写的“丽正门”石质匾额,这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象征。 内午门 即御门。清帝在此处引见官吏,阅射观武,故称阅射门。门内悬挂康熙御题“避暑山庄”藏泥贴金匾额,光彩熠熠,门前列铜狮一对,雄壮威猛,情态生动。内午门与外午门前各有东、西朝房两栋,是清廷六部(吏、户、礼、工、刑、兵)官员办公之所。 澹泊敬诚殿 是正宫的主殿。面积583平方米,窗扉、隔扇、平精雕蝙蝠、万字、寿字、卷草等图案。因乾隆十九年(1754年)全部用楠木改建,故俗称楠木殿。每当阴雨之际,殿内楠木清香扑鼻。它是清帝驻跸山庄时,举行朝贺、大典、接见文武大臣、少数民族王公首领和外国使节的地方。
殿内正中悬挂康熙御书匾额“澹泊敬诚”。澹泊,源于三国时诸葛亮的《戒子书》:“澹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”。意思是以简朴的生活来保持高远的政治志向。康熙肇 建避暑山庄是为其深远的政治目的服务的,所以在山庄的园林建筑方面力戒奢华,以求澹泊,故将山庄内正宫的主殿定名为澹泊敬诚殿。殿内正中设紫檀地坪,上设御座,北面书架上放有《古今图书集成》一万卷,东西两侧放有《皇舆全图》。所有门窗装修皆用楠木结构,不施彩绘,炀腊涂饰为木本色,风格雅朴而明丽。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五间,是朝贺时皇亲与少数民族王公和外国使节的停留处,再前有方形乐亭两座,东为金钟,西为玉磬,是乐师奏乐的地方。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七月二十一日,乾隆曾在这里接见前来祝寿的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--罗桑·班登依西。 四知书屋 原名依清旷,是清帝上朝、退朝途中,停留休息,更换朝服的地方,也是清帝作为一种破格待遇,接见亲信大臣和少数民族王公首领的场所。 所谓四知,是知柔、知刚、知显、知藏,这是封建统治权术的概括和总结。乾隆曾在此处接见过六世班禅和土尔扈特蒙古首领渥巴锡。 烟波致爽殿 万岁照房北行过门殿,再北有殿七楹,进深两间,名烟波致爽,是正宫后寝部分的主殿,也是清帝在山庄的寝宫。康熙称这里“地既高敞,气亦清朗”,“四周秀岭,十里平湖,致有爽气”,故名烟波致爽,并列为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之首。殿的外观朴素淡雅,殿内陈设豪华。每当春夏或雨后初晴,烟波浩渺,令人心旷神恰。正中三通间为厅,是皇帝接受后妃朝拜的地方,中悬“烟波致爽”匾,匾下贴斗大“福”字,左右挂条幅。其一是“三秀草呈云彩焕,万年枝茂露香凝”。中设宝座床。东两间为堂,为接待太后临福和后妃叙话时使用。西次间是佛堂。西间是御寝宫,俗称西暖阁,嘉庆、咸丰先后病于此。西暖阁门悬匾,题“抑斋”,靠北置紫檀龙床,南设御炕,室铭“戒急用忍”。西暖阁和 佛堂前设窗,后墙砌砖到顶,西开暖洞。烟波致
爽殿外观朴素典雅,内里富丽堂煌,陈设豪华。该殿配房名东所、西所。咸丰年间,慈安皇后住东所,慈禧住西所。“辛酉政变”即在西所策划。殿前的门殿耳房是宫内太监居住之所。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两个小跨院,是东、西两宫皇后的居住之所。 云山胜地 是在烟波致爽殿后,为康熙三十六景第八景,五楹重层,进深两间。一层中间设扇门,二层设廊,两边各有配房七间。此楼不设楼梯,立体交通由东间外的假山蹬道解决。一楼西间原有室内小戏台,是帝后日常听曲娱戏之所。《热河志》描绘此楼说:“高楼特起,八窗洞达,俯瞰群峰,夕霭朝岚,顷刻变化,不可名状”,故有此名。楼上西间原为佛堂“莲花室”,内供青玉观音一尊。这里是清帝与后妃们观景赏月的地方。由此楼北眺,苍峦碧水,浮云皓月,烟景迷离,堪称胜景。越楼北去出正宫的后门--岫云门,即达苑景区。
1860年,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,咸丰皇帝由北京逃难避暑山庄,即居于此殿。并在烟波致爽殿批准了丧权辱国的《中英北京条约》、《中法北京条约》和《中俄北京条约》,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1861年8月22日,咸丰死于该殿东暖阁。西太后(叶赫那拉氏)策划祺祥政变,亦在此。
|